• 你的位置:股票怎么杠杆_黄金杠杆交易_股票杠杆资金 > 股票杠杆资金 >

  • 中国股票配资企业 沈阳理工大学:深耕专业俄语融合创新之路,打造国际复合人才成长摇篮_实践_托木斯克_教学
    发布日期:2025-07-17 21:09    点击次数:166

    中国股票配资企业 沈阳理工大学:深耕专业俄语融合创新之路,打造国际复合人才成长摇篮_实践_托木斯克_教学

    沈阳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兴校”战略,充分发挥对俄合作优势,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202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该校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联合设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沈阳理工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国际工程学院”)。该学院的成立中国股票配资企业,标志着沈阳理工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也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对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战略定位:中俄教育合作的"桥头堡"

    国际工程学院的成立,是沈阳理工大学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深度协作的标志性成果。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俄罗斯工程教育的“硅谷”,创建于1896年,是一所享有盛名的百年老校,是俄罗斯最顶尖的三大理工大学之一,拥有包括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4人。沈阳理工大学,中国国防工业的“基石”,始建于1948年,是我军为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兵工专门人才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本科军工高等学校,是共和国“兵工七子”之一,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展开剩余85%

    双校百年积淀,优势互补,以“强强联合”模式探索中俄工科国际化教育的“合作样本”。此次合作突破了传统校际合作的浅层交流,实现了“专业+俄语”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两校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等优势专业,将俄方在工科领域的优质教学资源与中方的本土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形成互补型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双学籍、双学位”机制,学生可同时注册两校学籍,毕业时获得两校学位证书,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标准。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在率队访问俄罗斯时强调,辽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深化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务实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际工程学院的成立,正是沈阳理工大学瞄准国家战略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教育开放、科技创新为契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培养特色:"专业+俄语"双轨育人体系

    国际工程学院构建了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的国际化、融合型教学体系,为“专业+俄语”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语言与文化基础。

    学院创新性地将俄方顶尖工科教育资源与中方产业实践优势深度融合,形成三大特色:课程体系互补化:整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优势专业,俄方专业教师深度参与核心课程授课,中方教师则负责知识衔接与文化解读,形成“中俄共教”的多元课堂生态;培养机制国际化:实施“双学籍、双学位”制度,将俄罗斯工科教育注重实践的理念与中方产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接触国际前沿动态与本土应用场景;教学团队协同化:组建中俄联合教研室,俄方教师定期来华授课,中方教师辅助专业术语转化,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实践成果: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沈阳样本"

    作为辽宁省唯一实施“四年全过程俄语教学”为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构建了“语言筑基、文化融合、专业强化”的三阶培养体系。

    语言训练:设置91学分的不间断、阶梯式俄语课程,引入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原版教材,实现从入门到精通的渐进式提升。

    文化浸润:搭建“语伴交流”环境,组织学生与俄语国家来华留学生开展文化沙龙、主题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参加俄罗斯国际会议等学术沙龙,让语言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以赴俄交流为特色牵引,融合语言实践、文化互鉴、专业提升等多元内容。这种“全过程+沉浸式”的俄语教学,不仅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培养了其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素养,为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实践:学院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训-国际竞赛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通过依托中俄两校实验实训资源,打造“虚实相济”的实践载体,实体层面,共享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工程实验室资源,引入俄方先进的实验设备与教学理念;虚拟层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实践平台,开展跨校联合实验、仿真模拟训练等,打破时空限制拓展实践场景。成立三年来,在校生在各类各级竞赛中成绩斐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百余项,涵盖机械创新设计、计算机编程、工程实践等多个领域。

    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的多维协同

    学院构建了多维度、全链条的协同保障机制,实现“教学—管理—评价”的闭环管理。

    管理协同:中俄联合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过程监控:实施中俄联合教学督导制度,共同出具评价报告并推动教学改进。师资建设: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中俄双导师。评价创新:采用“能力矩阵”评价法,从技术能力、跨文化沟通等6个维度进行360度评估。这种“跨国家、跨层级、跨角色”的协同机制,既守住了国际化教育的质量底线,又确保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

    未来展望:中俄人文交流的"金色桥梁"

    沈阳理工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学院的实践表明,通过深度整合中俄教育优势资源,能够培养出既精通专业技术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这种模式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对俄合作,拓展国际化办学路径,逐渐成为中俄人文交流的"金色桥梁"。

    (王妍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股票配资企业

    发布于:北京市



Powered by 股票怎么杠杆_黄金杠杆交易_股票杠杆资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